系所與中心

音樂學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已有72年的歷史,創立於1946年6月,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二年制音樂專修科前身,1948年擴充為五年制音樂科系。1955年6月升格為省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隸屬文學院。1966年6月,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1980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音樂研究所,設有音樂學、作曲、指揮三組。分別由許常惠、劉德義和張大勝教授負責各組的教學、招生與研究事務。1982 年8月,本校成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及音樂研究所改隸屬於藝術學院。1992年,研究所增設演奏演唱組,招收各種樂器專長的學生。2002年8月,國內第一所音樂博士班暨民族音樂研究所成立更加奠定本系之學術地位。2005年8月,成立表演藝術研究所,提供音樂劇場組、音樂行銷組與鋼琴合作組等課程。自2007年8月音樂學院成立,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改隸屬於音樂學院。

本系成立之初,科務及系務由蕭而化教授籌畫經營,接著相繼由戴粹倫教授、張錦鴻教授、張大勝教授、曾道雄教授、陳茂萱教授、許常惠教授、陳郁秀教授、李靜美教授、錢善華教授、柯芳隆教授、林明慧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期間本系規模逐漸擴大,系務蒸蒸日上,並戮力於規劃學術發展及教學興革之方向,同時兼顧師資培育與創作演奏人才訓練,對於國內音樂學術水準的提升有重要貢獻。另外,為促進國內外學術合作與交流,本系也積極邀請客座教授–菲律賓大學民族音樂系教授Jose Maceda、陳必先教授、客席指揮Raimund See來臺指導本系學生,並辦理各種學術研討會、音樂比賽與音樂會,透過這些活動,也不但使師生互動更親密頻繁,也使本系更加精進。

本系向以教育與學術兼顧,理論與實務並重為原則,並積極整合國內外音樂理論、展演、創作及教育之新知與資訊。近年來,為因應社會多元化之需求,以及滿足大眾對學習的要求,本學系除了規劃具前瞻性及符合時代需求之專業課程外,也積極整理及採編音樂理論及史料,同時安排各種藝術展演活動,並加強國際學術和展演之交流,以培養更闊達之音樂國際觀。

回首本系一路走來之足跡,可說是臺灣音樂界人物與發展史之縮影。半世紀以來,不僅培養臺灣最多的中學音樂教師,同時造就極多音樂展演與學術研究人才,畢業生足跡遍及海內外。展望未來,本學系將不斷充實各項教學、研究及服務工作,並持續與其他人文、科學及藝術領域加強互動,期待為國家社會發展及人才培育奠定穩固基礎


聯絡方式
電話:886-2-7749-3000
傳真:886-2-2362-2347
網址:http://www.music.ntnu.edu.tw/

通訊地址:106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音樂學系

民族音樂研究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前身為許常惠教授主持的師大音樂系碩士班音樂學組,為顧及現代學術分工日趨精細並與當前本土學術發展的脈動相結合,遂於民國九十一年申請獨立設所。創所之初開設「研究與保存組」與「表演與傳承組」二組,除致力於傳統音樂文化的研究與保存,更將傳統樂器的技術傳承與展演推廣,納入課程之範疇。95學年度起增設「多媒體應用組」,宗旨為應用數位化科技,結合「傳統」與「創新」,為臺灣音樂文化的保存、研究、推廣、與傳承,探索新的未來,並朝向更專業之發展。

2004年9月,本所與師大音樂系共同設立「音樂數位典藏中心」,開始音樂數位典藏內容與技術之學習與開發。本所除提供專業理論學習平臺之外,亦積極結合現代最新穎音數位科技傳統音樂的研究與保存工作,藉由其他人文、科技之相關系所資源,全面營造最優質之學習環境。目前已陸續開設音樂多媒體的理論與實際等相關課程,提昇同學們進行數位化技術應用之能力。

「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在數位典藏方面出現豐碩的成果。由黃均人老師提出多項數位典藏計畫均獲選為國科會內容開發分項計畫,這個以臺灣戰後歷史最悠久的音樂學術機構之歷史檔案為數位化目標的計畫,讓民音所成為第一個參與此國家型科技計畫的音樂學術機構。這些計畫嘗試跨領域,並與文化產業界合作,成果相信將會是國內外注目的焦點。

2007年,為拓展與推廣本所近年來在音樂數位典藏與創作領域之成果,本所提出「音樂數位典藏與創作學程」計畫,並獲得教育部九十六年度人文數位教學計畫經費補助。97學年度並新聘美國史丹佛大學音樂博士Kris William Falk老師為本所客座助理教授,期望提供更多元之課程內容,帶給同學們新的視野。

聯絡方式
電話:7749-5446
傳真:2364-0575
網址:http://www.giem.ntnu.edu.tw/main.php
通訊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師大路31號2樓 民族音樂研究所

表演藝術學士學位學程

一、成立宗旨
甫於民國91年1月立法院初審通過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將列為國家重點施政項目,其中「表演藝術」即為重點項目。
因此表演藝術學士學位學程將持續秉持表演藝術研究所之辦學宗旨,除致力於專業領域教學、研究之外,更與各方產業界亦保持良好密切關係。因此本學程將以優質 師資的專業能力,來有效整合藝術、企業、產界、學術等多方資源,進而融入本校深厚人文藝術美學的風格,建構以創新思維及實作領域之技能,讓本學程成為台灣 表演藝術教育之核心,培育台灣表演藝術、創意產業相關的專業人才及優秀師資。

二、風格特色
本學位學程乃整合本校各學院系所之相關學術領域師資,設計出兼具表演藝術專業及跨領域的實務學程,在表演藝術之創意與專業教學之下,整合本校科技、人文、藝術、管理等各學門特色,展現表演藝術在相關領域與產業之最大效益。
本學程之開設為全國首創,可以提供本校學生在畢業時具備「表演藝術」之授課能力與學位,對於目前教育系統之中一職難求的現況來說,將是求職時必勝的利器。

三、發展目標
師大自創校以來,即以深厚的美學基礎及文化涵養,成為國內學界的文化藝術人才培育搖籃。因此在整合豐厚人文藝術資源後,於94年成立「表演藝術研究所」,並輔以表演藝術產業的加入,不僅符合當下國家政策及現代社會需求,更擁有革新傳統價值之能力。
就未來國內整體文化產業觀之,表演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仍需培育大量人才,因此向下延伸「表演藝術研究所」的既有課程資源,使本校學生除能持續修習原有科系 的專業知識外,並增加本學程之表演藝術全方位智能後,將增廣畢業後之謀職與發展,固成立「表演藝術學士學位學程」,期使台師大成為台灣甚而亞洲地區表演藝術教育重鎮及交流平台。
(一)扎根人文藝術,培養優勢競爭力
(二)結合多元專業,體現文創新面貌
(三)建構藝文平台,發展創意藝術學
(四)推動產學合作,創造未來競爭力

四、課程特色
1. 本學位學程之課程,立基於理論與實務並重及產學合作之教學理念,以作品及專案計畫為導向之規劃,讓學生得以從實作中強化學習成效,在創意激盪的過程中,體驗美感、創意、創作、行銷等專業領域在理論與實務上的結合。
2. 本課程所規劃之校內外任課教師,皆為現今具有傑出成就之產業界專業人士及學者,借由其專業領域的豐富經驗,除可引導學生接觸理論課程以外的實務領域,以最直接的方式進入職場環境之中。
3. 本學位學程之課程將可配合本校多種類型活動進行實習,整合學校之教學行政資源,提供學生實務學習的最佳機會。

五、未來展望
(一)著力發展音樂劇場、表演藝術行銷及演出合作等表演藝術專業領域,培育全方位學術兼備人才。
(二)配合國家發展政策,發展本校重點特色,使之邁向兼具「古典風華」與「現代視野」國際知名大學發展之理想。
(三)畢業後升學發展包含國內外研究所研讀進修;就業發展則包含表演藝術界之專業表演者、劇場導演、劇場技術人員,藝術行政領域則包含藝術企劃、製作人員,教師界領域則包含國內中、高等學校教師、表演藝術教師、音樂演奏與演唱教師等職涯發展。

聯絡方式

電話:7749-5485或5487

傳真:
886-2-3393-6131
網址:
http://www.bdppa.ntnu.edu.tw/main.php
通訊地址:
10610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 表演藝術研究所

表演藝術研究所

表演藝術研究所(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設立之精神為:無限產能、理想滿懷、熱情洋溢、積極進取。

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
G = generative 
無限產能
I = ideal 
理想滿懷
P = passionate 
熱情洋溢
A = active 
積極進取

表演藝術為二十一世紀新經濟文化創意核心產業,更是許多創意相關行業的創意與創新的重要來源。有鑑於此,表演藝術已成為歐美日等先進國家之重點發展項目,更列入當今國家教育與經濟重大發展政策之領域與學門。

表演藝術研究所設立宗旨即在於融合東西方藝術內涵與精神,結合古典與現代,並兼顧理論與實務,培育臺灣表演藝術幕前與幕後的藝術專業與管理專業人才,帶動國內藝術風氣與提升文化水準,進而與國際市場與世界舞臺接軌。

本所發展之目標,短中期以貢獻我國的藝術教育、企業與產業為主要使命,中長期則朝向立足為亞太一流的表演藝術與管理教育研究中心,並在世界有舉足輕重的一席地位。

聯絡方式

電話:7749-5485或5487
傳真:886-2-3393-6131
網址:https://www.gipa.ntnu.edu.tw/
通訊地址:106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表演藝術研究所

音樂數位典藏中心

沿革與概況

  20049月音樂數位典藏中心成立,是臺灣音樂院校第一個以音樂數位典藏為發展方向的單位。201010月正式成為本校院級中心單位。成立之初,以協助師大各音樂系所進行重要活動紀錄以及歷史檔案數位化工作為主要宗旨。2005年開始,陸續獲選多項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此外,為拓展國際能見度,促進學術交流,本中心亦積極參與國內外研討會與工作坊。本中心擁有先進且專業之影音紀錄器材與後製作剪輯系統、音樂會現場錄影多機導播系統、分享式多媒體伺服器、以及獨立伺服器機房;人員方面,研究生助理來自師大音樂學院各系所,具備音樂數位典藏之技術。從成立到進行大型數位典藏計畫、培訓專業人才、爭取多方合作夥伴、進行實質國際交流活動、獲得學校大項儀器設備經費補助、建立專業伺服器機房,添購專業級影音典藏設備,多年來,師大音樂學院已經打造了一個具全面性發展之音樂數位典藏工作環境。  

研究與學術發展

【研究發展組】

1. 籌畫研究專題、申請並執行各項數位典藏計畫。

2. 建構並維護本中心之數位檔案資料館。

3. 舉辦論壇、講座、工作坊、研討會等研習活動。

4. 不定期於國際音樂典藏專業協會發表計畫成果,並推動國際學術交流合作。 

【多媒體影音組】

1. 為本校音樂學院系所之音樂會與活動等進行影音記錄並典藏。

2. 承辦並執行校內外單位委託之影音活動。

3. 管理本中心之專業數位典藏與多媒體應用環境與設備。

4. 推廣典藏成果之創意加值與應用。 

空間設備

  「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後臺管理系統」整合高階硬體設備配合資料庫程式管理介面的資訊平臺,結合了資訊技術、系統管理、網頁開發、視覺藝術、圖書資訊,以及音樂應用等領域人才設計開發。機房建置於200611月,初規劃共三個42U標準型機櫃,運作於恆濕、恆溫的空調環境,並備有兩臺在線式不斷電系統的續航能力。

前端使用者服務窗口是由五臺伺服器分別提供維運及備援機制之平臺,以及最主要的數典系統檢索服務。中端設備作為使用者檢索時,與資料庫系統傳遞所需資料之中繼平臺。後設資料庫採用最新建置之高階網路附加儲存系統,以及自動換帶備援磁帶機,模組化磁碟儲存陣列之高擴充性可容納四十五顆SASSATA磁碟機混合使用。另外,座落於數典系統外的異地機房備有異地備援系統與剪輯工作站,兩機房位於師大校本部以校方光纖網路連接,並透過臺灣學術網路對外與國際交流。

聯絡方式

地址:106臺北市大安區師大路31號音樂學院2樓 音樂數位典藏中心
電話:02-77495449
e-mail : dacm@deps.ntnu.edu.tw
網站:http://dacm.ntnu.edu.tw/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dacmntnu

亞洲流行音樂數位科技研究中心 ( ASIS POP NTNU )

一、中心設置宗旨

本中心定位為院級中心,設置宗旨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亞洲流行音樂數位科技研究中心」之成立宗旨,是以文創立國為指導方針,尋找臺灣最具競爭力的文化事業,以將流行音樂文化當作紮根,服務庶民的文創火車頭產業;該中心成立之核心價值是以扶植並傳承臺灣流行音樂為重點,呈輻射狀向亞洲市場放射,以流行音樂創作與演出之「軟實力」領航;透過培養一流古典音樂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與流行音樂市場進行教育結合,落實學術研究、人才培訓、產學合作、演出推廣、市場行銷、文化創意、國際合作等,活化臺灣流行音樂文化市場,建立人才庫與學術化機制,遂以進行華語音樂全球化佈局,成為臺灣流行音樂扎根,厚植音樂文化經濟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此外做跨系所整合工作,協助系所相關業務。尤其針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以及世界學術潮流,跨領域整合更是符合本音樂院未來發展目標。 

二、中心任務
(一)核心任務
一、扶植並傳承臺灣流行音樂
二、建立流行音樂人才庫與學術化機制
三、進行華語音樂全球化佈局
四、科技研究暨產學發展
五、跨系所整合工作,協助系所相關業務
(二)其他任務
一、流行音樂之學術研究與市場分析。
二、流行音樂之創作研究及人才培育。
三、辦理國際流行音樂文創演出。
四、推展媒體與相關產業合作事宜。
五、廣播電視電影產業之配樂研究與實踐。
六、承辦文化部或相關政府機關專案。
七、規劃各類音樂文化創意行銷活動。
八、流行音樂之數位典藏與雲端服務。
九、應用大數據科技分析流行音樂產業鏈

三、中心屬性及具體推動工作 
(一)中心屬性
中心屬性 研究 服務 推廣 50% 25% 25%
(二)中心具體推動工作
1.研究性工作:
● 推廣「PMIDP流行音樂跨域發展計畫」,定期舉辦國際研討會,邀請音樂學術界與業界專業人士舉辦講座。
● 公開論文徵稿,經由審稿後於國際研討會發表。
● 推動學術交流,建立合作網絡,尋求國際更廣泛深入之學術合作。並定期參與各國舉辦年度會議,分享研究成果。
● 應用大數據科技分析臺灣流行音樂產業脈絡、未來趨勢走向,並分析過去成功個案的關鍵要素。
2.服務性工作
● 辦理流行音樂文創演出,與臺灣在地流行音樂團體合作,辦理巡迴音樂會。
● 配合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發展局主要負責業務,進行流行音樂產業之人才輔導培育、流行音樂產業交流政策之規劃等相關業務承辦文化部或相關政府專案。
● 延續新流行音樂與媒體傳播兩期課程,辦理夏季與冬季流行音樂營活動,透過通識性質的活動課程,聘請專業授課教師,提供對於流行音樂具有興趣的學生相關專業知識。
3.推廣性工作
● 推展媒體與相關產業合作,結合直播影音空間,建立流行音樂即時演出錄影平台,推廣學生樂團的音樂。
● 規劃各類音樂文化創意推廣活動,如同世界大學音樂會,經由國內學生樂團競爭選拔,最後與國際各國樂團進行交流演出。
四、中心發展規劃
(一)短期發展規劃 <未來三年>
1. 推廣PMIDP 流行音樂跨域發展計畫
    定期舉辦「流行音樂跨域發展計畫」研討會,邀請國內外音樂學術界與業界專業人士舉辦講座,共同研討國際流行音樂的未來走向與發展可能性,進而跨大規模與國際能見
    度。
2. 深耕臺灣流行音樂產業,與業界專業人士合作透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流行音樂產學應用碩士在職專班招生,集結業界專業人士來本校授課,建構國內產官學之跨域合作交流
    平台,整合產學合作資源,以適時回應產業需求。透過資源整合與緊密合作促進綜效產生,因應政府政策發展與執行,提升本校產學績效與學術研究地位。
3. 舉辦世界大學音樂會
    透過研討會與音樂會的形式,將臺灣流行音樂的成就推向國際,建立一套機制與系統與世界文化藝術溝通的管道,並且能保持最新聯繫的系統,隨時更新最新資訊。
4. 應用大數據科技分析研究流行音樂產業鏈
    應用大數據巨量科技分析臺灣流行音樂產業脈絡、未來趨勢走向,並分析過去成功個案的關鍵要素。
(二)中期發展規劃 <未來五年>
1. 擴大PMIDP 流行音樂跨域發展計畫規模
    舉辦國外巡迴研討會,與中國、日本、美國、印尼、泰國等音樂學院合作,將「流行音樂跨域發展計畫」研討會跨足世界各地,見習各國流行音樂的規劃發展,將所見所聞
    帶回臺灣,作為發展的基石。
2. 建立直播影音平台,推廣校園音樂
    推展媒體與相關產業合作,結合直播影音空間,建立流行音樂即時演出錄影平台,製作大專院校學生樂團的音樂單元節目,在流行音樂與獨立音樂中尋求新的發展勢力,將
    青春的聲音錄製並推廣給全台民眾。如同民國60年代的校園民歌,期望將當時的風光再次重現,打破目前流行音樂的局勢。
3. 建立專業化工作平台
    接受主管機關委託之產學與研究案,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專長為基礎,聚焦在運籌管理、策略分析、人力培訓與發展、資訊系統與平台建構、行銷企劃等領域,並結合
    本校人文、教育與藝術等相關學院、系所之跨領域專家學者力量,提供國內學術以及產業界持續發展所需之教育教學與產業創新研發能量。
(三)長期發展規劃 <未來十年>
1. 建立PMIDP 流行音樂跨域發展計畫成為全球流行音樂指標地位
2. 本中心期刊成為國際知名學術性刊物,收錄於SSCI期刊。
3. 建立本中心成為全球實務型流行音樂數位科技研究暨產學發展重鎮之地位。
4. 建立流行音樂大數據科技分析網絡。
5. 成為全球產業發展與教育培訓相關政策擬定之重要智庫。  

 
聯絡方式

電話:886-2-7749-1043
傳真:886-2-2364-7057
網址:http://apc.ntnu.edu.tw/ntnumusic/asiapop/asiapop.php

通訊地址:106臺北市大安區師大路31號